最近海角七號登陸受阻,原因為:擔心皇民化?
故從維基百科找了相關資料
跟大家分享
 
出處: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A%87%E6%B0%91%E5%8C%96%E9%81%8B%E5%8B%95

皇民化運動日本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戰爭需要,日本帝國主義份子對殖民地民眾施行的一系列同化運動,發起人主要有日軍軍部、右翼內閣大臣等;更廣義上講,皇民化運動也適用於日本殖民地如:朝鮮琉球臺灣滿洲等地。

有時皇民化運動也指日本在戰前對其殖民地發起的「同化」運動,例如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將臺灣人殖民地人民改造為對天皇與日本國家保有高度忠誠心的強制教化政策

背景

日本在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調整對台政策,並且在臺灣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強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運動便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日本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於1936年9月,新任總督小林躋造こばやし せいぞう)上任後,發表統治台灣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當局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而朝鮮也在不久後開始推動創氏改名與要求市民朗讀皇國臣民之誓詞的運動。

臺灣方面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滿清當局依據與日本當局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其他附屬島嶼予日本。在日本接收過程中,遭到臺灣當地民眾的強烈抗拒。包括地主武裝、佃農武裝及原住民武裝紛紛發起暴動,要求日本當局放棄佔領臺灣的野心。如臺灣官紳丘逢甲等人抵抗日本,成立臺灣民主國(The Republic Of Formosa),推舉末代臺灣巡撫唐景崧總統,到後來在日本殖民者的圍剿下,丘、唐等人不得不放棄原先想法,遷回中國大陸

此後,日本殖民當局意識到了統治危機,將台灣島上的住民依據族群關係大致分為三級:在臺日本人、臺灣漢人及蕃民,等級及享受的權利依次降低和減少。

自1936年日本確定南進政策開始,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為止,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邁向了另一個階段。[1]該時期因戰爭的需要,日本內地經濟泥足深陷,全國逐漸進入所謂戰時體制,繼而孤注一擲,發動大東亞戰爭,國力消耗甚鉅,人力物力羅掘俱窮,需要台灣的協助。然而要台灣人「真誠」、「同心協力」,實非台人完全「日本人」化不可。因此,除了取消原來允許的社會運動外,乃由同化政策更進一步,積極從精神上企圖消滅臺人的民族意識,生活上脫離漢民族或南島民族樣式與色彩,全力進行所謂皇民化運動,大倡臺人全面日本化,並全面動員台人參加其戰時工作,一直持續到1945年二戰結束、臺灣的主權轉交予中國的國民黨政權為止。本時期可以稱為「皇民化時期」,是「內地化」的極端形式。

皇民化運動係分成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彌台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台灣人民被迫參加,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2]

臺灣總督府為推動皇民化運動,開始強烈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台灣民間信仰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同時也要每天向日本天皇的居所膜拜。此外,殖民政府也在1940年公佈更改姓名辦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最後,由於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所需兵員越來越多,日本當局也在1942年開始在臺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1943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並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3]

[編輯] 措施

[編輯] 影響

使閩南語使用範圍大幅縮減,文讀系統衰弱,許多臺灣人於戰後不知如何以閩南語朗讀文言文[4]同時導致臺灣人的生活習慣改善而且與日本人類似,為二二八事件遠因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ra 的頭像
    lara

    lara的部落格

    l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