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9.01.19 02:01 am
 

台灣經濟史上第一份消費券,昨天問世了。合計發出2,319萬份、每份3,600元的消費券,將動用政府特別預算857億元,並全數舉債支應。消費券是政府舉債救經濟的第一步,其刺激效果將繫於民眾的消費行為,政府主要工作已了,現在是全民的責任;接下來,政府要迅速調整政策焦點到公共建設及擴大出口上,將消費券的精神發揚光大,不要蹉跎了消費券好不容易掙得的救援時間。

發放消費券的利弊,經過政策提出後的反覆討論,社會已漸有共識。嚴格說起來,這是在預支未來、寅吃卯糧、債留子孫,只有短期效果,而且還不一定發生,難謂理想的公共政策;但在現今經濟急速惡化的非常時期,消費券的時間效果,卻是其他經濟政策所不及的,因而獲得社會支持。在這一點上,政府也沒讓社會失望,從去年11月中旬行政院提出構想到昨天完成,僅用了兩個月,不能算超快,但至少適時補上第一季經濟持續探底的缺口,發揮消費券的及時雨之效,政府的效率應給予肯定。

令人驚喜的,是這次的消費券政策,在民間商家、地方政府到中央首長引發的行銷創意。消費券的刺激效果一直受質疑,857億元相對於台灣一年13.3兆元的經濟規模,只有0.64%;更何況對許多高所得者而言,還會替換原有的現金支出,效果一定打折扣。

為此,政府以幾不設限的原則發放,擴大消費券用途,以增加周轉頻次,提升乘數效果;並擴大宣導分次使用、現金搭配的經濟效益,由官員帶頭示範,還以購物兼捐贈,刺激了景氣也救助了弱勢團體,一舉多得;地方政府更運用自有資源,積極設計吸引民眾持券在地消費的激勵辦法,增加稅收、活絡地方、提高縣市能見度;商家為搶食商機,更是卯勁行銷,針對消費券設計各種折價、折抵等方式,不只提升民眾使用意願,還大大延伸了消費券的使用效益。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行銷手法,正是由消費券衍生而來,是非預期中的效果;有行動,就有機會,消費券證明了這一點。

更為難得的是,這一場由消費券掀起的消費救經濟運動,匯集了社會的關注、凝聚了全民的共識,不只地方呼應中央、商家呼應政府,更讓民眾體驗了與政府攜手合作的責任;因為消費券的效果大小,與民眾的使用程度息息相關,如何花用消費券以為當前經濟困境貢獻一分心力,例如多買國產品等,是全民的責任。這樣的認知與共識對任何重大政策的推動都極具意義,是消費券政策的另一珍貴收穫。

因此,政府完成消費券的發放後,除了觀察、解析消費券的使用行為,提供廠商參考及積累未來施政的經驗外,應緊抓推動消費券的精神及社會共識,即刻調整施政重心,推動擴大公共投資及提振出口等兩大政策。一如前述,消費券是一次性作為,目的是在經濟情勢急速惡化時爭取緩衝時間,但不足以創造成長動能;要縮短衰退期、熬過不景氣,並能在景氣復甦時,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還是要回到基本功上。

其中,擴大公共投資固是以擴張性財政政策反周期循環,更重要的價值是在提高未來的生產效率及生活水準;因而政府四年要花5,000億元的特別預算,規劃很重要,不是把舉債借來的錢快快發包出去就好,一樣要拿出消費券的效率及創意,思考延伸、擴大5,000億的作法,而這是更高難度的挑戰。

至於提振出口,或因台灣外銷榮枯繫於全球經濟變化,政府顯得有心無力;但出口才是台灣創造經濟價值的核心,政府不能以「非可操之在我」被動應對,將提振出口定位在補助行銷等「新鄭和計畫」這麼低層次的作法;真正該關注的是,台灣賣出去的東西還有沒有競爭力及全球經濟大退潮下的貿易保護主義,需要政府速擬對策。

【2009/01/1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ra 的頭像
    lara

    lara的部落格

    l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